在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不断追求叠加欧洲杯、美洲杯、巴黎奥运会等重大国际赛事的带动下,体育消费市场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愿意为体育运动“买单”。
数据显示,在中国,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已超过5亿,到2025年产业总规模将超过5万亿元。美团数据显示,7月1日至8月27日,全国体育运动相关订单量同比增长230%,20至35岁的消费者占比超70%。乐刻运动数据显示,今年7—8月,18至24岁用户群体的平均活跃人次比6月增长了20.4%。
体育消费热潮涌动
从“不想动”到“我要动”,人们的运动理念正在加速转变。
“运动后,感觉心情舒畅,释放压力。”在北京市朝阳区某体育场馆中,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正在运动的市民,大家对于购买运动所需要的专业装备和器材,接受度普遍较高。
中央财经大学体育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王玉雄对国际商报记者表示,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包括体育消费在内的居民新型消费支出增速开始超越传统的消费支出。“因此,要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体育消费是重要的发力点。”
8月27日举办的“首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调研开题暨情况通报会透露,2021年至2023年,北京市体育消费总规模年均在700亿元以上,人均体育消费超过3000元。
不仅是在北京,在全国多地,体育消费已成为居民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福建省为例,2023年,福建省开展各类品牌赛事超400项,拉动消费近50亿元,体育消费总规模达957亿元,人均体育消费达2286.28元。2023年,厦门居民体育消费总规模达165.36亿元,人均体育消费3115.21元,占厦门市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7.1%,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北京体育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李艳丽向记者表示,我国城市体育消费市场优势明显。一是潜在的体育市场规模大。二是体育场地设施布局日益完善。三是有国家政策的强力支持。
继续激发消费活力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赛事经济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实施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促进政策,积极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
王玉雄表示,体育消费受到高度重视有其现实基础。“体育消费带动其他关联消费的能力很强,人们在参与赛事和观赏赛事的过程中,用于旅游、交通、住宿、餐饮、娱乐等各类消费的支出可能是体育消费的数倍甚至是数十倍。此外,通过赛事举办还可以打造各种融合性消费场景,激发和创造新的消费需求,例如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等。”
“近年来,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持续向好,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李艳丽认为,发展体育经济能推动消费升级,激发大众体育消费需求,促进体育产品和服务消费。“此外,体育用品制造业、体育场馆建设、体育旅游等,可以直接创造就业机会,这对促进消费同样重要。”
体育消费要保持高速增长态势,需要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各类体育活动中,从而带动体育用品、健身服务、体育旅游等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
对此,王玉雄建议,一是推动体育产业平衡发展,打开产业发展的新空间;二是引导和带动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转型升级;三是有效降低体育产业的成本,例如降低产业发展中的制度性成本和要素成本。